-
中国民间艺术奇葩——葫芦雕
葫芦雕传人 葫芦是我国具有七千多年栽培历史的草本藤木植物。在人类数千年发展过程中,葫芦逐步由“自然瓜果”转化为“人文瓜果”,形成源远流长的葫芦文化,成为中华传统...
-
泥土里的芬芳与匠心
王老师布置和检查参展非遗作品 黄河从遥远的天边缓缓流淌进西北这一方土地,并在这里蜿蜒流淌,哺育着华夏大地上的中华儿女。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民就地取材,以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黄河流域...
-
中国人的蛋雕艺术
蛋雕——徐悲鸿的《马》 在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在喜庆婚娶、祝福庆寿、喜得贵子时,为图吉祥如意,就有了赠送红鸡蛋的习俗。于是就有一部分人摆摊设铺,专门卖染过红色的鸡蛋,称其为...
-
根魂柏韵,枯木逢春 ——福鑫堂根艺
根艺匠人马建新 幸遇惜才痴雕客,七分天成三分琢。枯木逢春再千秋,一根一木皆匠心。在山西省文水县有这样一位民间匠人,一截枯木,一段老根,经过他的巧思和妙手,化身为件件别具韵味的根艺作...
-
中国人的瓷雕文化
展馆中陈列着众多形象逼真的瓷雕作品众所周知,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也有瓷器之意。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也是人类“瓷”文化的发源地,在世界素有“瓷国&rdquo...
-
下面高祖传木匠孟建银
木匠,是从古至今一门不可缺少的手艺,有着悠久的传承。在农村,盖房起屋、做家具都要请木匠。木匠是靠技术吃饭的手艺人。孟建银,平鲁区下面高村人,今年58岁,从15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学...
-
殷仙:把晋剧唱得更响
晋剧,中国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国传统戏曲。因产生于山西省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主要流行于我国山西省中部、北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和...
-
在叮当声中逐渐消失的铁匠手艺
铁匠,一个曾经熟悉而又不可或缺的行业,如今已经几乎销声匿迹了。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远去。但在平鲁下面高乡下面高村,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
-
登峰造极的中国牙雕艺术
牙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一门民间工艺美术。象牙雕刻作为中国的传统工艺,到明清时期制作工艺水准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时常作为国礼馈赠番邦。象牙雕刻作品作为承载...
-
纤纤巧手绣出人生 记阳泉晋绣皇历包制作人孙玉英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自古以来,在山西阳泉一带一直都有佩戴黄历包的习俗。黄历包中填充着中药和香草,对驱虫消毒、提神醒脑、散浊化瘀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不过手心大小的...
-
将生命刻进年轮 记长治奥治木雕传承人任安勤
木头选自大自然,是原本就充满生机的生命体。从事木器制作,以木为载体雕花的匠人们始终认为,自远古以来,人们就发现了它自然温和及纯朴天然的品质。于是,就地取材,因材施艺,能工巧...
-
四根琴弦弹出人生酸甜苦辣 记长治市襄垣鼓书非遗传承人张俊华
张俊华鼓书表演中人物档案:张俊华,57岁,是山西省长治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襄垣鼓书的传承人,中共党员,长治市曲艺协会副主席,长治市职工曲艺艺术协会副主席,襄垣县曲艺协会主席。...
-
惊艳戏曲盔帽有讲究
戏曲盔帽 刻版《杨门女将》中,众女将头戴七星额耍起翎子功威风凛凛;《徐策跑城》中,老徐策意气风发将纱帽两侧的翅子耍得虎虎生风;《打金枝》里,公主凭借头上珠翠闪烁的华丽凤冠震慑...
-
怀仁铜鎏金 金色年华 精益求精
青铜鎏金复制品 马踏飞燕 复制品 源远流长的技艺传承 怀仁肖家人才辈出,历代以文化之族享誉乡邑。近年来,肖岗的铜鎏金和青铜器修复技艺日渐精湛, 进而蜚声五湖四海,又为这个文化家...
-
二十四载坚守传统手艺留住豆腐原汁原味
豆腐是我们中国的传统食品,也是最常见的豆制品,美味而养生。作家林海音在《中国豆腐》中说过,“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作菜作汤配荤配素,无不适宜;苦辣酸甜,随意所欲”。不过豆...
-
精雕细刻的下面高石匠
石匠,是从事采集石料和宝石原料,将石料加工成产品的手工业者。虽说石匠在各个职业划分中不是很抢眼的代表,但石匠却是历史传承时间最久的职业,从古石器时代的简单打磨石头到现代的石雕工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