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着力点,是解决城乡收入不均衡、农业发展滞后现象以及重塑和调整城乡关系的必由之路。目前,乡村经济发展与建设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以界首市为例,首先陈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情况;其次论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将发生的新变化;最后如何打造乡村振兴之路。期望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得到全方位的变革和提升,不仅在经济层面,更在环境、文化、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实现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当下的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人居生活环境差、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部发展水平偏低、乡村群众收入不高等问题。因此,文章以界首市为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界首市乡村现状进行了思考及分析。
现在的乡村:乡村振兴的基点
乡村振兴的动力分析
乡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乡村整体衰败的内在动因是农业的收益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界首市更多的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常住人口,可耕作土地闲置,这将促进小块土地连片。土地集中管理耕作,促进乡村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提升乡村劳动者的人均收入。若收入覆盖各种社会成本后还有盈余,乡村将变得富有吸引力,“资本”“智本”回流乡村,乡村振兴自然而然。
乡村振兴的过程分析
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可以说,乡村常住人口的流失是乡村衰败的“拉力”,人均收入的提高是乡村振兴的“推力”,两力“同根生”、交织在一起。在拉力主导阶段,会出现大量“空心村”,乡村人口向优势村庄聚集,居住集中化、社区化。同时,“空心村”所占用地被闲置,可以转换为农业用地或农村工商业用地,为乡村振兴积聚动能。基于此,投资“三农”的企业会进村,干事创业的村民会返乡,拉力、推力之间的动态会平衡,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的聚集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未来的乡村:乡村振兴的期待
乡村振兴的本质
乡村振兴是对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重构,本质上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产业现代化方面,不仅是农业现代化,更是农业与新经济、新产业之间有效整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生活现代化方面,通过基础设施的提升、公共配套与服务体系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整治,打造宜居的美好乡村。文化现代化方面,在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现代文化碰撞、融合,形成满足现代需求的新文化体系。治理现代化方面,直面治理人才匮乏、治理手段初级、社会现状复杂等现状,创新发展机制、治理结构,提升自治组织的能力。
乡村振兴的目标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农耕文化底蕴,传统的小农经济构成了中国独有的乡村生活方式。百余年来,工业文明的冲击让国人“归园田居”的生活逐渐远去。现在,远去的“归园田居”的生活理想再度被激活,乡村的生活价值再度被发现。因此,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只是经济水平的提升,更要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构建承载“桃源之梦”的乡村生活方式。地处中原的界首市,也是如此。
乡村振兴的发展谋划与对乡村的重新审视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从2020年到2050年,乡村振兴从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的基本形成、初步健全到取得决定性进展,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立意是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重构乡村发展的政策与路径。在此过程中,需重新审视乡村。
重新审视农业。乡村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这要从城市的消费需求说起,一种情况是把乡村产品卖到城市去,主要是城市需要农产品,乡村作为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应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另一种情况是吸引城市人到乡村消费,主要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品农家事、赏田园景等,乡村作为城市健康休闲的后花园,应当发展承载着农耕文明、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
重新审视农民。未来的农民可以称为现代农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想务农、有经验的老农人,拥有户籍、拥有土地的本土居民,这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力量。第二类是有知识、有眼光、有技能、有追求的新农人,包括拥有户籍的返乡就业青年和农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乡村发展的市场主体。第三类是有情怀的新乡民,包括到乡村创新创业的“情怀乡民”和以养生养老为目的的“回归乡民”,这是旅游、康养等乡村服务业发展带来的人口聚集。
重新审视农村。乡村不等于行政村庄和自然村庄,乡村社会不同于农村社会,乡村社区不同于农村村庄;产村融合、产居融合的新型乡村社区,将重构乡村社会及其治理模式。因此,乡村不再是原来那个传统农耕的原始村落,更不是垃圾成堆污染严重,只留下老人与儿童的留守的村落!而是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新型乡村。
现在到未来:乡村振兴之路
打牢振兴基础
2018—2022年是打牢乡村振兴基础的关键阶段,主要是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规划指引方向。规划是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要使之符合乡村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意愿。一要综合研究分析哪些村落将会消失、哪些村落将会长期存留,这样能确立建设方向、投入重点,将长期存留的村打造成升级版的美丽乡村。二是综合研究分析闲置的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怎么整理,要按比例为乡村留存村集体建设用地,因为一产只是基础,要富村还要靠二产三产尤其是二产,而这些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
改革增添动力。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是乡村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要按比例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益资金投入乡村建设。要不断在新形势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乡村资源配置,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三变”增收。界首市是改革试点,应该做好改革这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创造“界首经验”。
政策清晰路径。政策是落实规划愿景的一种路径,开展工作需要政策的配套。制定政策要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针对部分村庄消失、少数村庄振兴的现状,要出台农村建房的配套政策,鼓励在哪建、限制在哪建。针对乡村产业振兴,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鼓励发展什么、引导是否有力、招商是否给力、怎么解决销售难题,都要全盘考虑、系统应对。
产业振兴方面
乡村若没有产业支撑,就没有“造血”能力,“输血”再多也无济于事。农业现代化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底色。
聚焦“防风险”,夯实农业基础。整体来看,界首市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比较高,“看天吃饭”“丰产不丰收”、从业者积极性不高,制约着乡村一产规模的扩大,导致农业向二产、三产跃升缺乏规模基础。对于防范自然风险,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精准气象服务,完善农业保险。对于防范市场风险,政府要鼓励乡村发展订单农业、设施农业,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建设,合理布设粮食烘干厂、仓库冷库。
聚焦“扩规模”,激活乡村产业。若说防风险是规模扩大的“推力”,那新的市场份额则是规模扩大的“拉力”。例如,界首市马铃薯远销广东等沿海地区,庞大的市场份额“拉”出了近10万亩的马铃薯。因此,扩规模的关键就在于有新市场份额的刺激。要系统整合营销、市场、品种、技术、金融等优势资源,一是借招商引资之力赢取新的市场份额,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拓新的市场份额。
聚焦“提质效”,打响界首品牌。界首市耕地面积有限,农业必须坚持提质导向,一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打造绿色生态、质量安全、特色产业、区域平台“四大品牌”,提升价值链。二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延伸产业链。三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健全利益联结、就近就业、培训就业机制,完善利益链,真正让乡村产业的发展带来农民的富裕。
人才振兴方面
乡村振兴既是“为了人”,更得“依靠人”,需要一批对土地有感情、懂技术、会管理、熟悉市场的新农人。
发掘培育乡土人才。对种植大户等农业生产型人才,加大农业技术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定制性,注重到农业一线现场教学,要建立问题快速反馈解答机制。对乡村实用人才和技术人员,特别是在文化领域和非遗领域的能人,要切实加大保护力度,保证乡土人才的赓续与传承。
引导汇聚人才资源。乡土人才流失严重,仅靠乡土人才“自产自销”无法支撑乡村振兴,需要吸引新农人、新乡民的持续加入。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通过招用高学历人才,提升农村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同时优化薪资待遇及工作环境,使其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农村基层服务工作;制定完善且有吸引力的施政措施,吸引城市精英投身农村建设,鼓励外乡务工人员重新返乡创业,汇聚更多优质人力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健全人才评用机制。为热心投入“三农”工作的基层干部,努力搭建干事创业的坚实平台。在人才考核评价环节上,应给予政策上的有利之处和优先考量,充分考虑基层干部考核的差异性需求,对考评中部分指标尚未达标的干部,可以采取“新手保护期”,设置合理的“适应期”促进其快速成长,对考核成绩突出的基层干部,予以重点表彰,并提供广阔的晋升渠道,营造“扎根基层、奉献农村”的浓厚氛围,让广大基层干部深刻感受到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的崇高使命与神圣职责。
文化振兴方面
文化振兴关系着乡村振兴的“里子”,“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农民的精神风貌好了,将会凝聚出无穷的内生动力。
挖掘、传承、发扬传统优秀文化。充分挖掘乡村历史积淀的古风家训,并以多元化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妥善保护村落建筑等遗迹遗产,做好承接发扬。注重优秀文化的产品创新、市场应用,创新发展承载传统文化的工艺品,如田营的彩陶文化。
推进移风易俗、培塑文明乡风。“一约四会”是界首市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但存在着执行主体缺失和执行方式软化问题,要因村制宜深化“一约四会”建设,创新村规民约制订办法,明确“四会”工作职责,让“一约”有威力,让“四会”有效力。同时,要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民夜校等平台,近距离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远离恶习,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创新丰富农民精神活动文化。围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作农民喜闻乐见、体现现实生活的文化节目,培植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文化和乡土文明。多地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农民向善向上向好。
生态振兴方面
要把乡村的生态环境治理好和保护好,相比于城市,生态环境能够成为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
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鼓励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点是规模种植养殖的环境问题。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示范村“六化”、整治村“六无”和住户环境“六净”,深入推进乡村环境整治,保持乡村的原始风貌,多用本地本村材料,不要乱砍乱移古树,推进乡村“三大革命”,完善乡村生活设施,补齐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短板,让乡村成为生态涵养主体区。
发挥生态环境多功能性。利用“千万工程”经验,巩固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积极打造文旅融合等推进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模式,在推动生态产业与产品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进一步探索具有高附加值、多元化产业链的生态农业模式。
组织振兴方面
组织振兴就是将分散的乡村组织起来,使乡村基层组织和治理体系有序有效运转,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选优配强“第一书记”。一个村因有一位好书记而振兴,不仅乡村治理得好,村集体经济发展得也好。可以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驻村第一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基层抓手,发挥着“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作用。在推进乡村振兴事业中,要发挥好“领头雁”的作用。
强化干部教育管理。基层党组织必须通过提升组织力来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村级干部培训,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锤炼坚强党性,提升工作能力,让群众信服。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和支持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要加强乡村干部监督,严查农村“微腐败”,打通全市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要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强化基层组织尤其是农民组织建设,根据需求创新组织功能,想方设法提升农民参与度。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大基层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力度,畅通农民诉求表达通道,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不断向基层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