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代言,为乡村振兴服务

20231021085415455

《村委主任》 >>民俗 >> 正文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奇葩——核雕

www.cwzrzz.com | 2024-04-22 | 来源:《村委主任》杂志 | 作者:牧童短笛

核雕艺术家秋人作品《橄榄核雕观世音》

以植物果核为基础的核雕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绝。核雕艺术家们依据果核外形特点及起伏变化,雕镂出各种人物、走兽、山水、楼、台、亭、阁等造型。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桃核、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最佳的是油橄榄核,体积仅有一节指头那么大。在小小的橄榄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可想而知。也正是由于其操作难度高,核雕技艺鲜有传人。核雕是民间微型雕刻工艺,堪为化腐朽为神奇之工艺品。橄榄核雕目前已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提起橄榄核雕,首先就得提到舟山核雕和其创始人殷根福。舟山是苏州市太湖旅游度假区香山街道的一个行政村。舟山村,虽以山命名,但周围并没有山。早在2500多年前,这里是吴王阖闾的造舟之所,舟山之名,也许正是由此而来。随着吴国覆灭,造舟之所不复存在,而地名却得以保留。走进舟山村,每家房子的外墙上都写有“内有核雕”四个大字。

舟山核雕创始人殷根福(1885—1939)便是舟山村人。殷根福初学竹雕,继学牙雕,其刀法挺秀雄健。还未及冠,殷根福已在舟山村崭露头角,成年后闯荡上海,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艺品店,出售竹雕、牙雕艺术品。一次,他从广东船工手中获得一些橄榄核,精心琢磨以后,决定随形设计、创作作品。当时人们信奉佛教,殷根福灵机一动,便用橄榄核设计了罗汉头像。为能做到形神兼备,他专程去罗汉堂内观察罗汉形象,并借鉴印度佛像特征,根据橄榄核的外形,因材施“艺”,雕制出十八个罗汉头像。这些罗汉头像厚朴凝重,脸部表情自然,双眼传 神,神态个个不同,后被串成佛珠手串。佛珠由十八罗汉头、顶珠与底珠共20枚橄榄核雕组成,既能欣赏又方便携带,很受信佛者欢迎,许多外国人也慕名购买。此后,殷根福专事橄榄核雕,专雕罗汉头像,成为风行一时的海派橄榄核雕艺术家。

殷氏开创的罗汉头像与以往的雕刻相比有所创新。以往的雕刻艺人在雕刻前都要画个草图,然后按图雕刻。而殷氏罗汉则无需画图,只要吃准五刀,即鼻头一刀,眼睛两刀,耳朵两刀,是为“定位”,位定好后便进行具体的刻画。当时,上海仅此一家,求购者络绎不绝,艺品一上市,旋即售空,被誉为“殷氏罗汉”。殷根福开设的永兴斋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为满足市场需求,殷根福回到家乡舟山村组织艺人雕刻,实行批量生产。当时,全村年耗橄榄核达10担左右,均由永兴斋收购出售。1935年至1938年,殷根福分别招收同村的须吟笙、顾仁笙、钟元庆、钟年福及其子女殷荣生、殷雪芸为徒,在师徒共同努力下,设计创作了一批风格迥异的橄榄核雕新作品,丰富了核雕的形式和内容。此后“殷派核雕”享誉海外,舟山村便由此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雕刻之乡。

改革开放前,核雕的从艺人员锐减。1979年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苏州舟山橄榄核雕艺人创办橄榄核雕组织,殷荣笙兄妹以及须吟笙、钟年福等老一辈雕刻艺术家招收年轻学徒,悉心传授技艺,从艺人员多达百余人,核雕的花色品种越来越丰富,他们也逐渐恢复了“十八罗汉佛珠”橄榄核雕刻的生产,产品还远销我国香港、澳门地区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

舟山核雕主要是在橄榄核上雕刻山水、风景、花鸟、人物、罗汉、菩萨等形象,造型鲜活、立体感强,线条清晰流畅,人物形神毕现,风格细腻,以材取形,以小见大,整体精巧,是玩赏和收藏的珍品。由橄榄核 单件串成佛珠手串,寓意吉祥如意。人们或将它系挂于胸颈、腰间,或垂吊于纨扇、折扇下,或摩挲赏玩于掌心,意味无穷。经过手串主人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把玩后,核雕包浆油润、莹亮透心。

在大师核雕精品展柜前,我看到了不少橄榄核雕工艺之精粹,其中有不少设计巧妙、构思独特的精彩之作。如核雕作品《福寿三多》就是依据我国传统吉祥题材,用一颗畸形橄榄核雕刻而成的。作者把佛手桃子和石榴巧妙地设计在一颗畸形的橄榄核上,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核的外形,更主要的是作者始终将可把玩性放在第一位,做到每处都相互依托精细而不易断,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作品。

须吟笙之侄女须培金从小耳濡目染,全面传承雕刻大师们的核雕技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舟山工艺厂解散后,须培金回家创办了自己的橄榄核雕工作室。须培金现为苏州市民间工艺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舟山核雕行业协会副会长。这些年来,她不断学习、探索、磨砺自己的基本功,同时带学徒们进入新的领域。她说:“核雕是必需创新的,我愿为核雕事业贡献毕生精力。”须大师从事橄榄核雕艺术事业以来,整整38年,从未间断。30多年的辛勤耕耘,其作品十分广泛,涉及人物、动物、风景园林、核舟等题材。她在核舟题材的开拓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创作出一系列核舟作品, 如《苏东坡夜游赤壁》《八仙核舟》《五龙核舟》《十八罗汉核舟》《枫桥夜泊核舟》等。

核雕作品:东方朔偷桃、刘海戏金蟾坠两枚(清中期)

橄榄核雕的分类没有很明确的界限,可以用不同的标准去区分。从题材上划分为传统题材和新题材;从雕刻手法上分为圆雕、薄意、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当然这些手法也可以混合在一起使用;从物品的工作流程来区分可分为流水线产品和独立完成的产品;从性质上划分可以分为工艺品和艺术品。有些人会说:“还有机器雕刻和手工雕刻的分别。”这里要纠正一下,随着工具的改进,雕刻前期大量的切削工作都由机器来完成,加快了生产的速度。当大量的切削完成后,作者会用手工刀对毛坯进行深加工,雕刻出来的作品或产品其实和完全手工没什么两样。当然也有少部分产品全是由机器制作出来的,这种东西没有把玩的意义。还有人会说:“雕刻还需分苏州工、河北工、四川工、福建工、南路工、北路工等。”其实这不是工手上的区别,而是集散地的概念。真正懂得赏鉴的人是会依据题材、雕法、作者等进行评价, 而不会以产地论好坏。

想要在两头小中间大的核上进行创作是十分不易的。首先要考虑的是题材。橄榄核雕作为一种文玩作品讲究的是意境,题材不同所展示的意境不同,例如文人讲究格调高雅,听琴、看画、论道、品茗等题材就比较符合其要求。如果供普通人把玩,那就要把趣味性和市井气息放在首位,好玩就成了第一要求,婴戏图、卖货郎等题材就更为符合。其次要考虑的是构图,也就是常说的布局,哪里要雕刻人、雕几个人、用什么姿态;哪里要雕刻山、树、草、石头,位置关系和透视关系都要考虑到;哪里的布局应该宽松些,哪里要紧密些,松的地方不能让人有空空的感觉,密的地方又要让人觉得透气,物体与人物的关系是否前后有呼应等都要考虑到……布局构思完成后才能动刀。用刀十分讲究刀法,很多地方不是一刀一刀修出来的,而是一气呵成的,关键部位的刀痕是刀工的表现,雕刻中途如果有好的想法可再进行改动,关键在于最后的呈现效果,形神、衣纹、动感都不能忽视。打磨的功夫也不可小看,什么地方该抛的多些,什么地方磨的少些,甚至有的地方不要打磨,这都是很有讲究的,每位手艺人打磨出的核雕效果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位手艺人雕刻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不同的。其实不论是橄榄核雕还是其他艺术形式,艺术品的创作过程都是很长的,前期构思和布局会花费很多功夫。在快消品充斥下的市场里,能够耐心创作艺术品的人少之又少,好的艺术品也就很难看到了。

核雕作品:子孙万代鼻烟壶一对(清乾隆时期)

橄榄核雕福娃挂坠

核雕技艺源远流长,究竟起源何时,尚难考定。 据资料它原本发轫于魏晋时期的雕刻技术,后来经过一代代雕刻家的钻研,也随着更加坚韧的铁制雕刻工具的使用,核雕这种艺术开始出现。宋代中期就有关于核雕的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已是极为昌盛,不但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已成为皇室官妃、达官贵族把玩的珍藏之品,皇宫里有专刻桃核的能工巧匠,为皇宫大臣雕刻桃核艺术品,供其玩赏。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也是一个核雕迷,擅长亲自操刀,且技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到了清朝,核雕名匠更是层出不尽。乾隆年间桃核雕刻艺人仕上元被誉为“鬼工”,沈君五、宋风起等都是有名的桃核雕刻艺人。橄榄核雕艺人宋租章、湛谷生所雕的橄榄核舟也是难得的珍品,它的绝妙之处在于将苏东坡的《赤壁赋》用行楷刻在核舟的底部,使其作品有了进一步升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十分重视核雕事业,并亲自派人到山东潍坊了解核雕艺人的情况,并指示其需在四个月内雕刻出七件作品,并将其作为礼品送给外国贵宾。当时的核雕艺人考功卿听说此事后,非常兴奋,精心赶制了六件作品(西厢、红楼、许仙游湖、八骏图、鹿鹤同春、寿星)。中央收到后,对考功卿的技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奖励,并指示其要带好学员,把技艺流传下去,为祖国民间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核雕已经成为了一种更为大众化的艺术。激光雕刻机与电脑设计图的使用, 让核雕变得既简单又省时。不过人们对核雕作品的喜爱并没有减弱,一颗上好的文玩核雕依然可以开出天价。由此可见,核雕艺术尽管已经不复以往的荣光, 但依然在现代人的喜好中占有一席之地。

橄榄核雕造型鲜活、立体感强,线条清晰流畅,人物形神毕现,风格细腻

责任编辑:张嘉琦

相关文章